历时6年,由华南植物园主持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———“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编目及信息标准化”近期顺利结题,并由科技部在京召开了结题验收会。该项目取得的丰富成果赢得专家组一致首肯。
作为该项目主持人,华南植物园黄宏文研究员表示,实施该项目旨在摸清我国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家底,并进行综合评价。与此同时,建立我国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的基础信息采集标准化体系,并初步建立涵盖现有90%迁地保护植物(约16000种)的中国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数据库,进而提高现有植物园迁地保护管理水平,提供公共信息服务,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科学基础。
据悉,该项目构建的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数据库,涵盖我国12个主要植物园的迁地保育植物信息,总记录数约8万条,迁地植物图片约16万张,成为我国首个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的综合数据库。借助此次调研成果,项目组也编撰出版了《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名录》。
该名录以宁缺毋滥为原则,收录了我国植物园迁地栽培客观存在,并严格按照分类学鉴定有效的312科、3181属、15812种植物及其栽培园地,为下一步即将开始的“迁地栽培植物志”的编撰工作,乃至加强迁地保护植物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与依据。
由于植物园引种栽培历史长、地域来源复杂、管理体系不完善、人员流动等客观因素和困难,我国各植物园都存在大量未鉴定的引种植物。该项目通过梳理、清查与核实,有力促进了各植物园“疑难”植物物种的鉴定工作,大大提高了植物园迁地植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。
此外,该项目也建立了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数据标准,首次为“中国植物园迁地保育数据库”的数据采集、管理与质量评价,提供一个适应性较广、科学性较强的规范,对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。
《植物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》与《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》是基于该课题研究结果编撰而成的另外两本专著。其中,《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》共13卷,内容简明扼要,包括中文名、拉丁名、鉴定特征、图片,它既是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概况的直观反映,也为植物学工作者提供了一部实用工具书。
“除了专著,伴随课题的不断深入也促成了‘珍稀濒危植物关键保育技术及管理规范’以及‘中国植物引种栽培及迁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’等论文的推出。”黄宏文解释道,“珍稀濒危植物关键保育技术及管理规范”系统分析了我国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,梳理了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的管理与规范,并结合典型案例,解析了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策略、管理规范及关键技术等,从而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工作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。
论文“中国植物引种栽培及迁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”则概要总结了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和迁地保育的历史,全面综述了中国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的现状和特点,并阐述了我国植物迁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展望,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提出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,为政府、管理机构及地方从业者开展相关工作“指点迷津”。
“项目的成功实施更打破了‘数字壁垒’,沟通了‘信息孤岛’,从原计划的10家植物园扩展到12家植物园,联手建设‘中国迁地保护植物数据库’,实现数据共享。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植物园加入,成为各植物园协同科研的成功范例,充分体现了科技部基础性专项工作共建、共享的宗旨。”黄宏文补充道,该项目还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和后备力量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“经典分类学”后继无人的被动局面。
由于该项目所产生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较强,所获得的研究数据大多为首次发布,尽管有些资料还是阶段性的成果与数据,仍旧引起国内外植物园界高度关注,对其数据和研究成果有较大需求,在植物园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。
据悉,在该项目的牵引下,《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》编撰工作也已全面启动,这将是我国植物学界在完成《中国植物志》这一历史巨著之后向新的科学制高点发起的又一次有力冲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