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   学会介绍    学会动态    学术活动    学会相册    科学普及    学会刊物    加入学会    
  学会简介  
  
        广东省植物学会创立于1935年,是广东最早成立的科技团体之一。现有会员1360人,会员主要分布在科研单位、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。学会主要依托广东省科研院所(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、广东省中药研究所、广东省林科院...

  联系我们  
  电 话:
020-38034677
  传 真:
020-37252831
  邮 箱:
xuehui@scbg.ac.cn
   
您所处的位置:首页>学会动态
探秘深圳植物王国 《深圳日历·植物篇》背后的故事
2016-11-24 | 编辑: | 【 】【打印 】【 关闭

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《深圳日历·植物篇》是一部精美的日历书,也是向即将在深圳举办的2017年世界植物学大会献礼之作,凝聚着深圳顶尖植物学家的心血。

秋冬之交,北国原野已是万木萧瑟,黄叶纷飞,而岭南大地依然郁郁葱葱,百花争艳,本报记者随该书责任编辑彭春红、罗建邦等走进仙湖植物园,认识了张寿洲、黄义钧等一批植物学家,也得以一窥深圳植物王国的秘密。

亚热带植物的天堂

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,没有植物,我们便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,而深圳拥有丰厚了植物资源。

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,全市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,属沿海丘陵低山地区,地势东南高西北低,呈东西向带状分布,粤东莲花山脉自东向西穿过本市南部,故东南部多低山和高丘。深圳东部的七娘山、大雁顶、排牙山、笔架山主峰海拔都在700米以上;东南部的梧桐山主峰海拔943.7米,是深圳市最高峰。这些山地为亚热带沟谷雨林、常绿阔叶林、各类灌丛和草本植物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生存空间。深圳濒临南海,长达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为红树林和滨海植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长场所。

深圳是亚热带植物的天堂,据介绍,深圳丰富的植物群落中,有容貌奇特、脾气特殊的植物,如猪笼草、红冬蛇菰、深圳耳草、香港马兜铃、木榄等;有美味山野水果,如空心泡、黑老虎、桃金娘、地稔等;有的植物则“宫锁玉心、善于心计”,毒性很强,如钩吻、华马钱和羊角拗;还有些种类野外资源稀少,因人为破坏,濒临灭绝,被列为珍稀植物,如土沉香、紫纹兜兰、粗齿桫椤、穗花杉、仙湖苏铁等。

标本馆与《深圳植物志》

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张寿洲博士告诉记者,植物志是一个地方的资源档案,标本馆是档案的细节,标本就是植物的出生证明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仙湖植物园记录在案的植物有6000多种,并与全国植物园联网。植物园标本馆的标本以深圳地区植物为主,也包括东南亚、南美、非洲等地的植物。张寿洲说,植物分类学家来到一个城市,不是要看你楼有多高,他到了标本馆一看就知道你底子有多厚。张寿洲带领的团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,目前在标本馆和《深圳植物志》中占有很大分量。

《深圳植物志》是对深圳植物资源的大摸底,在力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,已经出版了四卷,是植物学家们辛勤劳动的结晶。张寿洲介绍,《深圳植物志》由李沛琼和李秉滔教授主编。

今年83岁高龄的李沛琼教授,早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,1988年深圳仙湖植物园创办初期,她即来到深圳工作,当时园里的植物分类引种都由她负责。李沛琼教授参与编写过1979年出版的《中国植物志》第21卷桦木科。《深圳植物志》后,她又投入到将标本馆系统重新调整的工作中。

李秉滔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著名植物分类学家,2005年起被聘为仙湖植物园专家,负责《深圳植物志》的统稿工作,至今已经11年。李教授研究的是被子植物,即常见的开花植物。张寿洲介绍,植物园分工很细,每个人只能研究一个门一个科,除被子植物外,还有蕨类、苔藓、藻类等。

现代徐霞客

张寿洲副主任介绍,在仙湖植物园100多名工作人员中,有60%是科技人员。那么植物学家的工作情况怎样呢?面对记者的好奇,仙湖植物园科研人员黄义钧介绍,他们的工作大体分为内业和外业两种。内业,即在室内从事植物养护观测、病虫害防治,或者苗种来源的信息登记、科学摆放、实验研究,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。

如果说,他们在室内或大棚从事研究就是普通的科学家,而到了室外,如到华南、西南地区进行植物引种,观察物种、采集标本时,要经常跑野外,背着标本夹、活体采集袋就上山了,在外人看来,他们就成了“野人”,是现代徐霞客。彭春红曾跟随植物学家们进行野外考察,她说,这项工作看似有趣,实际上很辛苦,起早摸黑,风餐露宿。黄义钧说,他们到野外考察,少则半个月,多则一两个月,有点像野外行军,但更为艰苦,因为要钻林子、钻山洞,爬悬崖、攀峭壁。

野外作业难免有风险,彭春红回忆她熟悉的一位老师,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曾庆文先生,曾先生对珍稀木兰科植物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,几年前,他爬到30多米的树干上采集木兰花标本,结果不慎跌落牺牲。黄义钧说起一次类似险情,3年前,仙湖植物园邱志敬博士是苦蕨苔科专家,他在爬七娘山一处60度峭壁时不慎踩滑,头朝下挂在安全索上,幸得同事从下托了一把才得以脱险。

植物王国的顶级护卫

仙湖植物园平日须购票入园,但今年7月24日为仙湖植物园公众开放日,观众可免费入园。张寿洲介绍,当天,科学家们挂牌与观众交流,植物园的重点实验室、标本馆、图书馆也同时向公众开放。

张寿洲介绍,仙湖植物园也面临着转型,将更加注重公众教育,他们成立了教育中心,还成立了自然学校。张寿洲说,绿色、环保、生态是社会公共主题,科学家应该面向公众,让市民喜欢我们周围的环境,社会才能和谐发展。

除了上述老专家,张寿洲说,仙湖植物园还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,比如张力、李楠、万涛等。

张力博士是苔藓科专家,他曾在西藏亚东县发现中国唯一灭绝的苔藓植物——拟短月藓,随后又在贵州省荔波县发现并命名钝叶孔雀藓。张力参与主编过《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》及《植物王国的小矮人》,后者特别注重普及和推广,成为畅销书。

李楠博士是苏铁专家,在苏铁的回归引种方面,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。

除植物分类外,仙湖植物园组织力量从宏观上研究植物系统的进化。张寿洲博士等发起联合国内多个研究单位的专家,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,建立了中国维管植物属水平的生命之树,包括中国维管植物3114属,占其总属数的93%。

国际植物学大会将在深召开

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张寿洲博士向记者介绍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有关情况。国际植物学大会被誉为植物科学界的“奥林匹克”,由国际植物学会和菌物学会联合会授权举办,是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、影响最大、学科领域最广、传播力量最强的植物科学国际盛会。大会每6年举办一次,第一届大会于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,已有百余年历史,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了18届。明年7月23日至29日,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大会是国际植物学大会首次走进中国,也是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。

作为植物研究机构,仙湖植物园成功地申请了国际植物学大会,去年初,该项目移交深圳市城管局,随后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指挥部,下设13个分指挥部。届时将有25个主会场,十多个分会场,每天将有30多个会议同时举行。大会将有4场公众报告,由世界著名科学家向公众发表演讲,另外有30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作专题报告。大会还有众多的卫星会议,仅仙湖植物园承办的卫星会议即多达十余场。大会结束后,还将开设26个科学考察线路,让国外科学家到中国内地进行野外考察。

张寿洲认为,国际植物学大会虽然是专业会议,但与深圳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,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植物,它们也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环境。

张寿洲介绍,此次大会议题涉及几乎植物科学所有领域的问题,包括生物多样性、基因工程、生物信息、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热门话题,预计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代表听取各项报告并参与讨论,是历届大会中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。张寿洲说,以往各届中国植物学家参与人数很少,本届大会相信有更多的中国植物学家参与这项世界顶尖级盛会。此外,大会还将按惯例修订植物命名的国际法规,此次大会后也将出版新版的命名法规,按惯例被称为“深圳法规”。

 来源:《深圳商报》)

 
 
版权所有:广东省植物学会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科学华南植物园│电话:020-38034677│传真:020-37252831│邮箱:xuehui@scib.ac.cn